五邑大學黨委書記王克: 僑鄉人民滿意的人才應具有僑鄉文化品味 五邑大學書記校長系列訪談之二
2006年5月,五邑大學20年來首次舉行大學生戲曲大賽。 資料圖片
核心提示 邑大的僑鄉文化特色內涵表現在三個方面,可用3句話來表現:一是做僑鄉文化傳承的紐帶,二是用僑鄉文化精神育人,三是實現僑鄉文化最高價值。
僑鄉文化的精髓我們概括了幾個方面,一為愛國愛鄉的“根”文化。二是扶貧助困、造福桑梓、捐資助學的“義”文化。三是開放兼容的“橋”文化。還有就是天下大同的“和”文化,以及艱苦創業的“搏”文化。
五邑大學培養的學生,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他們必須系僑情、學僑史、懂僑務、知僑心、建僑鄉。僑鄉人民滿意的人才,也是應該具有僑鄉文化品味的人才,有這樣氣質的學校就應該有這樣氣質的學生。要給人一種印象:這就是江門培養出來的學生!
記者:現有的僑鄉特色有哪些表現?如何進一步體現在教學中?
王克:這里我把它和五邑大學的僑鄉文化特色的內涵結合起來講。我們一直在思考僑鄉文化特色,此前,那些很特色的東西,是散落在各方面的,現在我們把它挖掘、提煉出來,擦亮它,讓大家看到它。這些還是初步的,最重要的是,擦亮后,我們主動把它形成教育資源,反過來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促進學校的建設與發展。我覺得五邑大學的僑鄉文化特色的內涵可以表現在三個方面,即做僑鄉文化傳承的紐帶;用僑鄉文化精神育人和實現僑鄉文化最高價值。
記者:僑鄉文化傳承的紐帶,它具體包括哪些方面?
王克:僑鄉文化傳承的紐帶,它具體包括:五邑大學積極地去挖掘僑鄉文化這塊瑰寶,展現僑鄉文化價值。我們大批專家學者生在僑鄉,工作在僑鄉,我們又是僑鄉人民辦的一所大學,我們怎么去回饋僑鄉,我們怎樣去發現僑鄉文化的價值,最終把它展現在世人面前,能夠體現它的價值?比如像開平碉樓,比如我們的華僑博物館,還有我們的專家教授對陳白沙、梁啟超的研究,這些都是對僑鄉文化瑰寶的挖掘。學校不外三大功能,即教書育人、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要教育人,首先必須要挖掘教育資源,要掌握這樣的資源,要有東西可教。
要引領僑鄉文化進步,這是五邑大學責無旁貸的責任和使命,因此,我們的研究最重要的就是提煉出僑鄉文化的精髓。文化的概念很雜,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但作為教育資源,我們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弘揚它好的方面,實際上就是在引領僑鄉文化的進步。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后,還要有繼承、發展和創新,要引領它的進步。
僑鄉文化的精髓我們概括了幾個方面,一為愛國愛鄉的“根”文化。不管走到哪里,心系祖國,心系家鄉,落葉歸根,祖祖輩輩要尋根的根文化,它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我們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時,把這種根文化融進去,就特別有說服力。二是扶貧助困、造福桑梓、捐資助學的“義”文化。我們學生自己也組織了很多愛心助學金,用義演義賣等形式賺來的錢,共同資助一些貧困的同學完成學業。這種義文化對我們學生影響很大,我們也及時利用這種文化來教育學生。三是開放兼容的“橋”文化。華僑就像橋梁,他連通著五湖四海,世界各地。這種橋梁不僅僅指經濟的聯系,也有文化的聯系,教育的聯系,所以我們通過這座“橋”,使我們的眼光更開闊,能夠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兼容萬物。還有就是天下大同的“和”文化,以及艱苦創業的“搏”文化,這些都是僑鄉文化里面的精華成分,對我們來說,都是非常珍貴的教育資源,我們把它提煉出來以后,用它教育學生,在社會上推廣,這就是引領文化的發展。
要從僑鄉文化中開發思想教育的資源。我們學校現在編了4本輔助教材,即《僑鄉歷史文化概要》,中國近現代史中僑鄉文化歷史是很重要的一塊,最早打開國門看世界的,就是我們僑鄉的梁啟超等,近現代史很多事情的發生與僑鄉有關;我們也認為,在僑鄉工作不懂僑務,這是不行的,這不但是對干部的要求,對所有知識分子和大學生也應該這樣要求,因此我們還編了《僑務工作與政策法規》;另外,我們要了解僑鄉經濟社會,我們對華人華僑中商業巨子創業經歷的介紹也很有必要,它對大學生的職業設計很有益,所以我們編了《僑鄉經濟與商業巨子》;還有就是為中文系學生配備的《僑鄉文化精品概要》。這些教材的利用率高,對學生的覆蓋率也很高。
記者:怎樣把僑鄉文化精髓全面地融入到校園文化的建設中去?
王克:用僑鄉文化精神育人,它具體包括:要把僑鄉文化精髓全面地融入到校園文化的建設中去。不僅僅在建筑文化上體現僑鄉文化,在社團文化上面也要體現,比如愛心社啊、勵志社啊、青協等,這些活動和社團的建設也有濃郁的僑鄉文化特色;另外還有我們校園的活動文化,像藝術節啊、文化節啊、科技節啊,這些節日都有很強烈的僑鄉文化的內容在里面;我們僑鄉里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廣東音樂啊、僑鄉的書畫啊、攝影啊,還有我們的學術文化,也要有僑鄉文化的東西,我們的國際交流,我們的開放性兼容性都是這種表現。我們跟世界各地128個僑團都有聯系,他們經常來給我們搞講座,為我們和國外的高校進行聯系搭橋,自然地形成了學術文化的濃郁的僑鄉文化特色。綜合來講,育人要有環境育人,首先要使校園文化具有僑鄉特色。
我們把僑鄉文化作為德育實現“三通”的橋梁。我們的思想品德教育里強調“三進”,就是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三通”就是說,進得去還要出得來,如何才能出得來呢?我覺得需要一個橋梁,僑鄉文化就是一個很好的橋梁,我們進得了課堂,又通過僑鄉文化這個橋梁,通向了僑鄉經濟社會的大課堂,我們很多的基地都建在僑鄉;再一個,通過僑鄉文化,我們又通向僑鄉歷史文化的知識庫。教材是很有限度的,要進行思想教育,光靠教材是很有局限性的,那么怎樣使教材更廣闊呢?這就需要僑鄉文化資源,比如我們前面提到的那些輔助教材,就屬此列。還有就是進頭腦,通過僑鄉文化,我們能夠通向僑鄉建設發展的真實踐。我們要強調,學生要去實踐,關著門在里面不能進頭腦。真正能證明你學到的是實踐。
通過僑鄉文化,我們建立起一個有僑鄉文化特色的育人體系。我們現在要求一年級學生要悉僑情,新生一來就要參觀華博館,參觀學校校史廳和功德廳,了解學校的建設,使其愛上僑鄉,了解五邑大學為何要辦成一個讓僑鄉人民滿意的高水平大學;二年級要學橋史,要將僑鄉文化融入到我們的課程之中;三年級要懂僑務,學生要會運用僑務知識;到四年級的時候就要上升到一個高度,要知僑心,知道華人華僑的所思所盼所想,知道僑鄉發展的方向、僑鄉的需求,而且掌握和了解僑鄉文化的精髓。畢業后,我們要求學生建僑鄉,就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連起來說就是系僑情、學橋史、懂僑務、知僑心、建僑鄉。 記者:怎么實現僑鄉文化的最高價值?
王克:實現僑鄉文化最高價值,它具體包括:要用僑鄉文化的精髓來夯實大學精神。五邑大學的大學精神,我們是這樣概括的:艱苦創業、開放兼容、求真務實、追求卓越,民主科學、自主創新。如果我們這種大學精神最后能堅持下來,與僑鄉文化的引領分不開。
培養僑鄉人民滿意的人才。僑鄉人民滿意的人才應該是什么樣的人才?從文化和精神的層面去講,我們的人才也應該具備僑鄉文化特色,博愛、博學、感恩、通達、和氣、務實、誠信、懂法、知禮,我覺得這些應該是我們的學生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僑鄉人民滿意的人才,也是應該具有僑鄉文化品味的人才,有這樣氣質的學校就應該有這樣氣質的學生。要給人一種印象:這就是江門培養出來的學生!
要形成僑鄉大學的辦學理念,具備僑鄉獨特魅力的辦學理念。我們的辦學理念就是:立足僑鄉,依托僑鄉,服務僑鄉,發展僑鄉,創新僑鄉,辦僑鄉人民滿意的高水平大學,全面融入僑鄉的經濟社會,把創新的論文,把學問寫在僑鄉大地上。我覺得,做到這些,就實現了僑鄉文化的最高價值。(曹乃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