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12日 點擊:[]
為了增強我校的國際學術交流,應學校邀請,2015年12月22日,法國原子能委員會Saclay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Fabien Silly博士和法國科學院及法國巴黎七大下屬ITODYS實驗室的高級工程師孫曉南博士來校做學術報告。羅堅義副院長主持了報告會,應用物理與材料學院和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的多位青年教師、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參加了學術報告會。
Silly教授做了題為“Engineering 2D porous organic nanoarchitectures taking advantage of molecular self-assembly”的報告,詳細闡述了通過利用分子間交互的自組裝,在納米尺度上調控分子結構的方法。并用掃描隧道顯微鏡分析了棒狀和星狀結構是構成多孔結構燈基本單元的組成形式和成因,并深入分析了影響因素。孫博士以”Chiral amplification induced heterochiral to homochiral phase transition from barbituric acid derivatives”為題做了精彩的報告。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研究了其在石墨固液界面上自組裝成的兩個不同的手性超分子結構。報告內容涉及當前最新的掃描隧道顯微鏡分析技術和分子自組裝技術,兩個學院的師生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并在報告后與兩位教授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此次報告開拓了學生的學術視野,培養了學生濃厚的學術興趣,使兩院學生受益匪淺,對營造我校學術氛圍具有重要幫助。(文/圖 科技處/社科處、外事處、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應用物理與材料學院)
silly教授做精彩的學術報告
silly教授針對報告內容與聽眾交流
孫曉楠博士做精彩學術報告
silly教授、孫曉楠博士與部分教師合影
附件下載: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