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校簡介
五邑大學位于粵港澳大灣區腹地、“中國第一僑鄉”——廣東省江門市,是由廣東省人民政府于1985年設立、省內較早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以工科為主的多科性大學,具有接收港澳臺僑學生、國際學生資格和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研究生資格,現為廣東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建設高校、博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學校校園占地面積1000余畝,總建筑面積60余萬平方米;現有專任教師11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高級職稱占比達40%,博士學位占比達51%;擁有國家級高層次人才31人(其中包括院士5人、長江學者5人、國家“杰青”4人等),省級高層次人才22人,海外各類優秀人才67人。學校現有10個省級重點學科,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5個專業碩士授權類別,各類在籍學生近2.4萬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近2萬人,研究生1000余人。
二、學院簡介
軌道交通是大灣區互聯互通建設和國家交通強國戰略的重點領域。學校2010年主動響應區域經濟建設需求,籌辦軌道交通類專業,2011年開始招生,2014年組建成立軌道交通學院,集中學科專業資源,著力培養高素質軌道交通專門人才。學院現有教職工32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教師16人,高級職稱教師7人,碩士生導師16人;聘請來自骨干企業、科研院所的58名行業專家擔任兼職教授。學院現有交通工程(軌道交通車輛工程)、交通工程(軌道交通運營管理)2個本科專業,分別為廣東省戰略新興產業特色專業和廣東省綜合改革試點專業;擁有廣東省“軌道交通裝備及技術”優勢重點學科(省內軌道交通領域唯一省級重點學科);建有廣東(江門)軌道交通研究中心、廣東省軌道交通綜合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江門市“軌道交通安全測控技術”工程技術中心。
近三年來,學院承擔教育部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1項、廣東省質量工程與教學改革項目8項、獲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類)一等獎1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國家“十三五先進軌道交通專項”重點研發計劃子項目4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其他橫縱向科研項目30余項,產出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為軌道交通建設及科技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學科方向
近年來,面對軌道交通產業的信息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學院聚焦軌道交通智能維護與智慧運營領域,形成了以下學科研究方向。
①列車智能運維關鍵技術與裝備
▋列車轉向架故障診斷技術與裝備。
▋列車關鍵部件智能運載與裝配。
▋列車減/隔(噪)振結構與技術、新型吸能結構與材料。
② 軌道交通安全保障關鍵技術與裝備
▋軌道交通空氣動力學與行車環境影響。
▋軌道車輛關鍵零部件摩擦損傷機理研究。
▋列車運行安全檢測與管控關鍵技術。
③ 軌道交通智慧運營關鍵技術
▋軌道交通與列車席位分配動態調整、票價定價優化。
▋軌道交通運營大數據與客流預測。
▋智能綜合交通運輸組織與優化。
招生專業
學科代碼與名稱 |
研究方向 |
考試科目代碼及名稱 |
復試科目 |
培養類型 |
擬招生人數* |
081104 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 |
01(全日制)軌道交通智慧運營與管理 02(全日制)軌道交通車站安全監測技術 03(全日制)城際鐵路智能化客運營銷技術 04(全日制)軌道交通大數據技術 |
①(101)政治 ②(201)英語一 ③(301)數學一 ④專業基礎課809 C語言程序設計 |
專業綜合課 |
學術碩士 |
2人 |
085500 機械 |
01(全日制)軌道車輛關鍵零部件損傷與修復 02(全日制)軌道車輛性能優化與運行環境安全 03(全日制)軌道車輛運行安全檢測與智能管控 04(全日制)工程機械與智能交通 |
①(101)政治 ②(204)英語二 ③(302)數學二 ④專業基礎課828機械設計 |
專業綜合課 |
專業碩士 |
28人 |
*最終招生人數以國家下達的計劃人數為準。
*學校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http://www.myiapqz.xyz/yjscx/info/1084/2385.htm。
四、獎助政策
1.第一志愿報考我校并第一志愿錄取的研究生獲得一次性獎勵8000元(以推免資格被我校錄取的研究生獲得一次性獎勵10000元)。
2.研究生享受國家助學金6000元/生/年,覆蓋面100%,具體發放細則按照相關文件執行。
3.學生每年可以申請國家獎學金,標準為20000元/生/年,以國家下達指標為準,具體評選和發放細則按照相關文件執行。
4.學生第一學年享受國家學業獎學金,4000 ~ 6000元/生,以推免資格被我校錄取的學生國家學業獎學金標準為10000元/生,學業獎學金覆蓋面100%。具體評選和發放細則按照相關文件執行。
5.企業、社會團體、港澳臺同胞和華僑等在校設有獎助學金。具體評選和發放細則按照相關文件執行。
6.優秀學生經選拔后獲得公費全額資助國境外高校學習半年至一年的機會。具體實施則按照相關文件執行。
7.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可以申請國家助學貸款,還可以承擔學校提供的助研、助教、助管等崗位工作,按學校核定工作量發放相關津貼。此外,研究生導師亦提供一定數額的生活補貼。
8.學生進入校政行企共建的研究生教育示范基地(工作站)開展實踐,每月可享受1000 ~ 4000元的生活津貼。
9.免費提供住宿(帶空調4人間)。
五、導師簡介
王前選,博士,副教授,畢業于中南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載運工具運用工程專業。廣東省“軌道交通裝備及技術”優勢重點學科負責人、江門市高層次人才、中國工程院重大戰略咨詢課題“交通強國戰略研究”課題組成員、國家鐵路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項目課題組成員、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組成員、中國空氣動力學會風工程和工業空氣動力學專業委員會第七屆委員會委員、廣東省力學學會常務理事、江門市質量委員會委員、廣東省軌道交通裝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專家委員會委員。研究方向為軌道交通行車安全與環境、智能檢測與運維技術研究。主持縱向、橫向科研項目11項,發表學術論文23篇(其中SCI/EI論文15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0項,獲中國鐵道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李志偉,博士,副教授,畢業于中南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載運工具運用工程(車輛工程)專業。研究方向為列車空氣動力學,包括列車明線空氣動力特性,列車/環境(大風、隧道、橋梁、路堤等)耦合空氣動力特性,列車風,客室及風道等內流場仿真及優化等關鍵問題。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獲發明專利授權5項,參與國家級、省部級、校企合作項目20余項,獲茅以升鐵路專項獎、鐵道科技特等獎。
黃莎,博士,畢業于中南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英國伯明翰大學鐵路教育研究中心聯合培養博士,載運工具運用工程(車輛工程)專業。研究方向為列車空氣動力學,包括:超高速磁浮列車氣動減阻降噪研究、車-隧耦合氣動效應研究、列車環境安全研究、車內流場品質及舒適性研究等。發表學術論文16篇,其中SCI檢索論文8篇,EI檢索論文3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廣東省教育廳創新強校青年項目1項;參與國家級、省部級、校企合作項目共計20余項,其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先進軌道交通”重點專項項目2項、技開發重大課題2項等;獲得茅以升鐵路專項獎、鐵道科技特等獎(26/40)等多項專業獎勵;參與授權發明專利3項。
林群煦,博士,副教授,畢業于西南交通大學信息化制造工程專業,曾在法國洛林大學GREEN團隊進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為列車智能化裝配、車輛自動駕駛和物流機器人。曾承擔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項目、廣東省重大專項、校級博士創新基金等;作為項目第三負責人撰寫并申請成功2015年度廣東省前沿與關鍵技術創新專項資金(重大科技專項)項目《精密壓鑄行業打磨機器人應用示范生產線關鍵共性技術的開發研究》,總經費500萬;發表論文近50篇(第一作者9篇),獲國家發明專利3項,出版英文著作1部。曾主持國內第一套徑向高溫超導磁懸浮軸承樣機、超導磁懸浮液氮泵的研制;開發出場冷磁化超導電機樣機及自平衡摩托車機器人樣機,參與國內首例載人高溫超導磁懸浮環形試驗線等。近5年主持江門市科技計劃項目、惠州市科技專項、五邑大學博士啟動項目和青年基金項目、企業橫向項目等,總經費超過160萬元。
劉吉華,博士,畢業于西南交通大學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研究方向為軌道車輛關鍵零部件摩擦損傷機理研究。主持參與省部級項目1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其中SCI/EI論文6票,申請發明專利多項。
李鵬,博士,畢業于中南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載運工具運用工程(車輛工程)專業,主要研究方向基于機器視覺原理的軌道交通線路存在的限界變化、外物侵界以及軌道車輛的動態偏移、速度測試、車體輪廓掃描等。發表學術論文近10篇,參與申請發明專利多項,參與國家級、省部級、校企合作項目共計10余項。
徐志彪,博士,畢業于西南交通大學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2019-2020年在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從事訪問學者工作。目前主要圍繞軌道車輛關鍵性零部件安全服役行為、金屬3D打印成型技術、金屬材料摩擦磨損和列車智能運維技術等方面開展研究工作。主持及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教育廳、江門市科技局等項目。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Wear、Proceedings of the iMeche, Part 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Tribology、摩擦學學報等國內外著名期刊發表SCI/EI論文十余篇。
何成剛,博士,畢業于西南交通大學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研究方向為輪軌界面黏著行為與調控技術、輪軌材料損傷行為及表面處理技術。主持省部級項目1項,市廳級項目4項,發表學術論文17篇(其中SCI 9篇、EI 8篇),申請專利5項。
李永健,博士,畢業于西南交通大學車輛工程專業。主要從事高速列車走行部關鍵零部件的智能化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機械信號分析與處理。主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高鐵聯合基金2項,中車集團橫向項目1項。在國際、國內期刊上發表論文近10篇,其中SCI、EI檢索4篇。
肖蒙,副教授,畢業于蘭州鐵道學院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專業。研究方向為軌道交通信號系統可靠性工程、預測與健康管理技術。發表論文12余篇,主持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參與省部級及校企合作項目10余項,獲省級科技進步獎二、三等獎各1項、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
蘇煥銀,博士,畢業于中南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專業。研究方向為旅客出行行為及出行需求分析、動態客流分配算法研究、高速鐵路列車開行方案優化方法和收益管理。主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面上項目7項,主持江門市科研項目2項和五邑大學科研啟動項目1項。發表學術論文13篇(其中SCI、EI檢索5篇),申請發明專利19項。
黃尊地,博士,副教授,畢業于中南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載運工具運用工程(車輛工程)專業。研究方向為軌道交通空氣動力學、真空空氣動力學及軌道交通裝備開發。主持“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先進軌道交通”專項項目、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聯合基金青年基金項目、軌道交通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開放性課題、廣東省教育廳青年創新人才類項目、江門市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項目以及企業橫向課題等科研項目;主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申請發明專利5項,授權2項;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錄10篇;主持省級教改項目2項,榮獲校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項,榮獲廣東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指導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及獲得省部級獎勵10余項。
王文憲,博士,畢業于西南交通大學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專業。研究方向為鐵路運輸組織優化。主研各類面上項目、自然科學基金6項。發表論文30余篇,其中EI期刊6篇、CSCD期刊12篇,申請發明專利1項。
楊笑悅,博士,畢業于中南大學自動化學院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方向為動車組牽引傳動、電氣設備、網絡控制系統的健康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技術。發表學術論文7篇,其中中科院一區論文3篇,申請發明專利10多項,授權發明專利6項。
劉成沛,博士,畢業于中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專業。研究方向為基于機器視覺的軌道交通行車安全狀態檢測、復雜機電液裝備系統設計與控制。主持或參與8項國家級、省市級或與企事業單位合作的課題,在研科研項目經費100萬元。發表學術論文7篇,其中SCI、EI檢索6篇,獲授權發明專利4項。
六、聯系方式
聯系人:王老師、范老師
電話:0750-3296295
手機:18026792459、13822469983
郵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學校研究生學院網頁:http://www.myiapqz.xyz/yjscx/
軌道交通學院網頁:http://www.myiapqz.xyz/gdjt/
快速發展中的粵港澳大灣區軌道交通建設,需要更強有力的人才技術支撐。經過近10年的建設,學院形成了學科體系完備、師資隊伍優良、教學條件先進、校企協同密切、辦學特色鮮明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培養能力,畢業生已廣布大灣區地鐵、城際、高鐵裝備制造和運營維護企業,成為華南地區行業專門人才培養的主要高校?!败壍郎系拇鬄硡^”建設為青年學子施展學習報國、交通強國提供了歷史性機遇和廣闊發展空間。
歡迎有志投身軌道交通行業的同學,報考五邑大學軌道交通學院2022年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