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下午,由廣東省參事室、省文史館主辦,五邑大學團委承辦的“嶺南文化進校園”第一講暨“邑大論壇”第三十五講在十友樓二樓國際會議廳舉行,廣東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文史研究院副院長、省記協(xié)副主席顧澗清蒞校,為現(xiàn)場近200名師生講授《嶺南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廣東省政府參事室副主任、文史研究館副館長麥淑萍,五邑大學黨委副書記李靄康出席,講座由五邑大學廣東僑鄉(xiāng)文化研究院主任張國雄教授主持。
在“嶺南文化進校園”啟動儀式上,麥淑萍主任對廣東省文史館及本次系列活動作了簡要介紹,希望同學們能在學術講座中更好地理解與傳承博大精深、輝煌燦爛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加深對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精神家園的認識。
開講后,顧澗清主席表示,廣東是古代海上絲路的發(fā)祥地,圍繞具有廣東鮮明特色的方面深入挖掘文史資料是廣東史學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他帶領師生回顧了1991年他親身參與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中國境內的海上絲路綜合考察活動,分享了個人的幾點啟示:絲綢之路是全球交流互鑒的文明進步之路,能推動在更大范圍實現(xiàn)共建“一帶一路”之愿景和文明;絲綢之路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意義重大而深遠,是中國首個跨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歷史仍選擇廣州作為海上絲路申遺牽頭城市;廣東、廣州在海上絲路申遺方面,不僅要重視發(fā)揮地方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更要把海上絲路聯(lián)合申遺的過程看成是提升嶺南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過程;海上絲路的學習研究和教育普及是他的執(zhí)著追求、責任擔當、使命使然、情結所系。顧主席表示,希望通過研究,讓這段史料為絲路文明進步的記憶中留下一朵小小的浪花。
在互動環(huán)節(jié),大家圍繞海絲申遺工作、臺山海絲遺址保護及活化利用情況等進行了學習交流。
本次講座的舉辦,拓寬了師生國際化視野,加深了對嶺南文化助推海上絲綢之路發(fā)展及其現(xiàn)實意義的了解,增強文化自信與文化保護意識,反響熱烈。(文/圖 團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