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廣東省委“做好新時代‘僑’文章”戰略部署,推進江門市“僑都賦能”工程實施,近日,由五邑大學與中共江門市委宣傳部聯合主辦、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與開平市倉東文化遺產保育與發展中心承辦的“華僑(僑鄉)文化與中國精神”學術研討會在開平倉東遺產教育基地舉行。來自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廈門大學、暨南大學、華僑大學和五邑大學的專家學者,以及江門本地文史專家60多人以線上線下形式參會。
開幕式上,中共江門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冀發表視頻致辭。她向長期以來一直關注、支持江門華僑文化發展的各位專家學者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謝。她強調,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之際,舉辦此次研討會,正是希望以僑鄉之力,撬動“華僑文化與中國精神”的時代課題,為把華僑文化發展好、弘揚好、傳播好,在新征程上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根魂夢”,貢獻江門方案和僑鄉力量。
研討會圍繞“華僑(僑鄉)文化與中國精神”的會議主題,分為三場進行。第一場專題討論“華僑(僑鄉)文化與中國精神”。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張春旺,世界華人研究學會會長李明歡教授,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副所長張秀明,華僑大學曹云華教授,暨南大學陳奕平教授、張小欣教授和王鵬教授,中國華僑華人研究員羅楊和五邑大學張國雄教授等九位學者作了主題發言。大家圍繞華僑精神的內涵、屬性、特點、現實意義,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僑”力量,華僑華人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優勢與作用,中國-東盟(東南亞)人文交流,海外僑胞參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機制和路徑,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引導海外僑胞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路徑和實踐以及華僑精神的文化土壤等重要議題進行了深入闡釋。
第二場學術研討主題為“華僑義冢與華僑精神”。譚金花教授和錢源初博士圍繞新會金牛山義冢、華僑原籍安葬的歷史,闡述華僑義冢背后的華僑精神、中國精神內涵。
第三場學術研討為自由討論專場,主要圍繞“華僑(僑鄉)文化與中國精神”的主題,邀請來自五邑各地的文史專家結合本地的僑史僑情、風俗習慣、地方掌故等自由發言,自由研討,進行思想碰撞。
本次研討會不僅對新時代華僑精神、中國式現代化、中華民族共同體等重要命題進行深入學習與討論,還對諸如華僑義冢、原籍安葬、僑鄉建筑裝飾、新時代的華僑華人特點等問題展開交流與討論,為進一步發掘華僑(僑鄉)資源,凝練華僑精神、中國精神提供新資源、新思路、新路徑。
會議期間,我校還在倉東遺產教育基地隆重舉行五邑大學校外實踐教育基地、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僑鄉文化與遺產研究基地、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僑鄉黨史研究與教育基地的揭牌儀式。倉東遺產教育基地創辦于2009年,是由我校譚金花教授為首的學術團隊以學校支持為后盾,以學術為支撐,發揮高校、村民、企業、政府各方力量打造的遺產保護與教育實踐基地,其遺產保育模式和成就廣受國內外同行和海內外同胞肯定,曾兩次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表彰獎勵。(文/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